589年,南陈被隋朝灭亡,陈后主和他的兄弟们都成了“亡国之余”。按理说,他们的仕途应该彻底断绝,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在这些亡国之人中,竟有人后来成为大唐的宰相,受到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,还被封为国公,位极人臣。这位幸运的皇弟,就是陈叔达。
一、出身皇族,少年聪慧
陈叔达,字子聪,是陈宣帝的第十六子,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。生于皇室的他,自小聪明机敏,举止得体,深得赏识。在南陈时被封为义阳王。
年少的陈叔达才华横溢。一次随兄长陈后主赴宴,他即兴写下十韵诗,挥笔成章,令时任尚书仆射的徐陵大为惊叹。从此,他在陈朝担任过侍中、丹阳尹、都官尚书等职。
南陈灭亡时,陈叔达才十八岁。他随陈后主一同被迁至隋朝都城长安,起初并未被重用。直到隋炀帝时期,他才获得官职,被任为内史舍人,不久又出任绛郡通守。尽管他出身尊贵,才学出众,但因“前朝皇族”的身份,始终未能得到隋朝皇帝的完全信任。
二、因投李渊而显达
展开剩余60%617年,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,陈叔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。当李渊率兵抵达绛郡时,他选择主动开城投降。李渊早已知晓陈叔达的才华,当即任命他为丞相府主簿,封为汉东郡公,与温大雅一同处理机密要务。此后,李渊起兵过程中许多重要文书、赦令和禅代诏书,几乎都出自陈叔达之手。
618年,李渊建立唐朝,陈叔达被任为黄门侍郎。次年,他又兼任纳言,正式进入宰相之列。两年后更升为侍中。他为人明辨善谈,风度优雅,每逢朝堂议事,群臣无不侧目。对那些自江南来到长安的名士,陈叔达也多有推荐。622年,他被封为江国公,李渊甚至下旨,将他视作与“太原起兵的元勋”同等的重要功臣。
三、直言进谏,善始善终
唐朝统一后,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矛盾日深。有人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,令李渊动念欲处罚他。危急时刻,陈叔达挺身而出,劝谏道:“秦王功勋卓著,不可轻黜。况其性格刚烈,若遭打压,恐忧愤成疾,陛下后悔也来不及。”李渊听后,才打消了念头。
李世民登基后,并未忘记陈叔达的忠言,授予他光禄大夫的官职。虽因与萧瑀争吵一度被免职,但李世民仍对他关怀备至。当时陈叔达母亲去世,他本人也患病,李世民特地下令禁止外人吊唁,以免加重负担。后来因家庭事务处理不当遭人弹劾,李世民考虑到他名声尚在,不愿公开处罚,只让他闲居家中。
635年,陈叔达病逝,享年六十四岁。一个亡国之余,最终能以国公之位、宰相之名辞世,算得上是大起大落中的“得以善终”。
参考文献:《南史》《旧唐书》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