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13年,李隆基已是皇帝,却又一次发动了政变。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行动了。第一次,他为父亲李旦夺回皇位;第二次政变还没开始就泄了密;而第三次,他为何要冒险对抗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?
一场“皇帝造反”的政变
那天,看似平静,宫门外却暗流涌动。文武百官照常上朝,没人察觉风暴将至。李隆基老谋深算,他表面上装作无事,甚至故意让职位不高的“弼马温”王毛仲打头阵,以转移注意力。谁能想到,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官,竟会在这场政变中立下大功。
展开剩余88%李隆基先是调走北门两位守将,这二人完全没意识到危险,结果在半路被数百人乱刀砍死。随后,数百将士直扑宣政殿,大开杀戒。大臣们猝不及防,纷纷丧命。
可问题来了:既然李隆基已是皇帝,为何还要“造反”?
傀儡皇帝的困境
原因很简单。唐睿宗李旦虽然退位,却在太平公主的怂恿下依旧掌握大权。李隆基虽然戴上了皇帝的冠冕,却只是个名义上的君主。大部分大臣都站在太平公主一边,甚至她在朝中的根基比李隆基更深。换句话说,新皇帝是个傀儡。
李隆基忍辱负重,暗中筹划半年,终于下定决心先发制人。这场“先天政变”以他迫使李旦彻底交出权力、赐死太平公主而收场。
权力之争的源头
要理解李隆基为何痛下杀手,还得从唐朝权力格局说起。
自武则天称帝后,女人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。她用雷霆手段清除了无数反对者,连儿子李贤都没能幸免。她的存在,就像一面旗帜,让后续的韦皇后、太平公主看到了女人同样可以执掌天下。
李显(唐中宗)在母亲武则天的威势下战战兢兢,重登皇位后对韦皇后百般纵容,让她干预朝政,导致“韦后乱政”。李显死后,韦后甚至妄图效仿武则天,拥立儿子为帝,自己垂帘听政。但她缺乏武则天的胆识与手腕,很快便在“唐隆政变”中被李隆基斩杀。
正是这次政变,使李隆基崭露头角,被立为太子。然而,权力的诱惑让他和姑姑太平公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对决。
李隆基与太平的明争暗斗
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,继承了母亲对权力的渴望。她在“神龙政变”和“唐隆政变”中立下功劳,权倾朝野。睿宗在位时的七位宰相中,五位都与她关系密切。
于是,李隆基在朝堂上被她死死压制。她安插眼线,散布谣言,处处诋毁侄子。李隆基如同身处镜中,被人时时监视。即便如此,他忍下屈辱,暗中积蓄力量。表面上对姑姑百般恭敬,实则在暗地里网罗贤士,伺机而动。
李旦夹在妹妹和儿子之间,左右为难。他生性宽厚,既不愿废掉儿子,也不舍得得罪妹妹。即使有人劝说太子有异心,他也只是笑笑而过。直到712年,他才突然把皇位交给了李隆基。但在太平的强烈要求下,李旦依旧保留权力,李隆基依然受制。
政变爆发
局势终于走向失控。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斗得不可开交,李旦试图让太子外出巡边,借此削弱影响。但这反而让李隆基认定,若不尽快出手,迟早会被反噬。
更糟糕的是,政变消息差点提前泄露。关键时刻,李隆基果断提前发动行动。王毛仲率兵杀进皇宫,斩杀太平的亲信,软禁太上皇李旦。太平公主仓皇逃窜,但很快认清局势,回到府中,等待最后的结局。
李旦为手足之情向儿子求情,但李隆基心意已决,送去白绫,让姑姑自尽。继武则天之后,唐朝最有权势的女人就此谢幕。
成王败寇
太平公主一生谋算,却终究算不过侄子。她死后,李隆基更是清算其家族,除了早年与他交情尚在的薛崇简,其余子女皆遭诛杀,甚至连丈夫的坟墓也被掘毁。手段之狠,令人震惊。
然而,历史就是如此残酷。若政变失败,李隆基的下场只会更惨。可以说,是太平公主的压制和威胁,逼出了李隆基的狠辣与果断。
历史评价
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,她有胆识、有谋略,而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只有野心,却没有相匹配的智慧与手段。面对心机深沉的李隆基,她们的失败几乎是必然。
李隆基通过这次“先天政变”稳固了权力,但同时也暴露了过于残酷的一面。朝臣对他是畏惧多于拥戴,这为他后期的统治埋下了隐患。
总结来说,这场政变让李隆基彻底掌握了大唐的权力,但也让人看清了一个事实:皇家斗争中,没有亲情,只有成王败寇。太平公主机关算尽,最终还是败在了自己手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